英国《金融》 亚裔在美国的尴尬处境 傅亦沁 2016年03月10日

2016年03月10日 07:16 AM

亚裔在美国的尴尬处境

如果你关心美国种族话题,过去这个月一定让你对亚裔在美国的地位及亚裔的政治觉醒有了新的认识。

先是二月初,亚裔警察梁彼得(Peter Liang)被判过失杀人罪。整件事的大背景是近年来美国民众,尤其是黑人社会运动人士,对警方暴力执法的不满。梁彼得这名前纽约市警官因巡逻时开枪、子弹弹跳,射杀了并未携带武器的黑人。许多亚裔美国人认为判决不公,走上街头抗议:过去十年间,纽约警察局有上百起案件牵扯到平民死亡,但很少有警察遭到起诉——梁彼得更是被判有罪的第一人。为什么白人警察,包括全国高度关注案件中那些杀死平民的白人警察,就可以免遭起诉?许多亚裔美国人认为梁被判有罪是因为他的肤色。他被当成了替罪羊。

另一个事件中的种族歧视更没有疑义。2月28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在介绍计票方的环节中,将三名身着西服、提公文包、戴眼镜的亚裔小孩请上台,说他们是”最敬业、最专业、最勤奋“的会计师,还补充了一句: “如果你对刚才这个笑话不满,欢迎你用手机发条推文。不过你的手机也是这些孩子们做的。”

洛克的调侃迅速招来亚裔演员及美国媒体的批评。它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本届奥斯卡的主题恰恰是好莱坞种族多元化。在所有奖项的提名宣布后,美国民众发现获得演员奖项提名的全是白人,于是发起了“#奥斯卡太白了”的话题,批评好莱坞由白人主导的文化。奥斯卡主办方因此在颁奖礼上大力宣扬种族多元化,邀请多位少数族裔嘉宾,包括黑人喜剧演员克里斯·洛克。

亚裔的担忧

梁彼得事件和奥斯卡上的笑话似乎证明了许多亚裔美国人长久以来的担忧──即白人歧视亚裔,黑人等其他少数族裔却又把亚裔和白人归为一类,认为亚裔也在享受所谓的白人特权。

理论上,亚裔和黑人、西语裔应该非常团结,因为同为少数族裔,他们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如今,都遭到歧视。历史上,黑人长期被奴役,很多西语裔在美墨战争后被处私刑。而针对亚裔,美国1882年也通过了《排华法案》,二战期间則是将日裔美国人关进集中营。

如今的美国也不是完全平等。2012年,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在28个城市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让不同种族的人用同样的“台词”假装去租或买房。结果,相比白人,房产提供方给黑人、西语裔、亚裔少介绍了10%到20%的房源。在另一项2014年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以学生名义给美国各大学6500名教授发了邮件。邮件内容一模一样,只是署名变成了不同种族的名字。令人遗憾的是,所有以少数族裔名义发出的邮件相比白人都少收到15%到30%的教授回复。

既然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一样在美国受到歧视,为什么突出的是他们之间的隔阂而非团结?

与其他少数族裔之间的隔阂

部分原因是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在一些社会问题上的根本利益不同。亚裔是美国收入、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族群,甚至排在白人前面,所以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与其他少数族裔不同,很难成为盟友。例如美国大学普遍采用的“平权政策”,其本意是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少数族裔。亚裔因其学术表现优秀,已经占美国顶尖大学的15%到20%,远高于其在美国人口的所占比6%。于是,在大学录取人数固定的情况下,优先录取黑人和西语裔,就意味着要少录取亚裔,这无疑增加了几个少数族裔之间的矛盾。2014年,加利福尼亚州一位西语裔州议员提出对“平权政策”全民公投的议案,意图让当时禁止在录取过程中考虑种族的加州公立大学重新为少数族裔加分。此议案遭到许多亚裔民众和组织的强烈反对,三位亚裔州议员在选民压力下表示不希望继续讨论该提案。提案最终被放弃。的确,一项普林斯顿社会学教授的研究显示,顶尖大学若不考虑种族,黑人和西语裔的录取率将会下降15到20个百分点,白人录取率不变,亚裔录取率上升5个百分点。

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产生隔阂的另一个、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主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给亚裔人贴上“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用亚裔群体的高收入、高教育水平来否定种族歧视的存在,并批评黑人、西语裔不够努力、只会抱怨。这种言论至今都还广泛存在。

但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在收入、教育水平上的差距,并不是亚裔勤奋、其他人懒惰这么简单。

刻板印象是把双面刃

一项2014年对人口调查的分析指出,亚裔在学术上的优异表现确实是因为亚裔人更努力,与认知能力或家庭收入无关。但亚裔人更努力的根本原因却是亚裔中外国移民的比例达到66%,远高于白人的8%、西语裔的37%、黑人的8%。研究人员指出,那些为了更好生活搬到美国的人已经经过了一次自我选择,本身就比非移民有更大的成功欲望、对未来更乐观。另外,移民知道自己在新国家会遭到边缘化,于是对自己和孩子都会特别强调教育。通过一系列的统计分析,研究人员认为“移民比例”(或“外国出生比例”)高是亚裔人成绩好的最主要因素。

当然,主流文化的讨论中不会有这样的细节,亚裔人只会被夸奖成“勤奋、默默努力”的“模范”。殊不知这种看似正面的言论其实对亚裔、对其他少数族裔、对种族关系都带来了深深的伤害。

第一,“勤奋、默默努力“的延伸就是“只会学习、不懂社交”,奥斯卡上的笑话就源于社会对亚裔的刻板印象。这种负面印象无疑加剧了所谓“天花板”现象,即亚裔在高层岗位中所占的比例远低于中低层岗位,常被认为只能执行任务,没有管理能力。2013年的一项统计显示,亚裔占谷歌等几大科技公司基层员工的27%,经理级别却只有18%,执行官级别仅14%。另一份调查显示,美国律师事务所有11%的初级律师为亚裔,而合伙人级别却仅有3%。

第二,把所有亚裔都贴上“高收入、高教育水平”的标签忽略了该群体本身的复杂性。亚裔美国人包括来自远东、东南亚、南亚共30多个国家的移民及移民后代。亚裔中各项指标都排名前列的印度裔,2014年家庭年收入中位数超过10万美元(也是美国所有族群中第一),他们之中有超过70%拥有本科学历,接近80%英文流利。在美国政商界,印度裔也有杰出代表──微软和百事CEO,路易斯安那和南卡罗莱纳州州长,奥巴马三名大法官提名人选之一等等。而与印度裔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缅甸裔美国人,他们2014年年收入中位数只有3万多美元,52%的人没有高中文凭,不到30%的人英文流利。

第三,拿亚裔人的优秀来否定种族歧视的存在、批评其他少数族裔懒惰,本身就是白人主导的社会转移矛盾的手段。“模范少数族裔”这个说法由白人在民权运动高潮的1960年代提出,他们认为少数族裔争取平等权利是他们太贪婪,因为亚裔从没说要争取什么,好像也过得很好。最早提出“模范少数族裔”概念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在1966年的文章写道,“在有人提出花上千亿帮助黑鬼和其他少数族裔的今天,这个国家的30万华裔却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努力,跑到了前面。”这种言论的唯一目的就是巩固特权阶级的统治,因为仅仅二十年后,当亚裔收入开始超过白人收入的时候,主流媒体又改变了论调。《财富》(Fortune)杂志1982年的一篇文章写道,“(亚裔的)高收入比他们实际应得的要多。”由此可见,所谓“模范少数族裔”的赞美根本上是为了否定所有少数族裔为平权所做的正当努力,它让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站在平权问题的对立面,制造了各族群间的关系紧张。

这就是为什么奥斯卡和梁彼得事件如此敏感,凸显了亚裔在美国的尴尬处境。他们一方面确实因为外国移民比例高、文化上重视教育而取得了高学历、高文凭,另一方面也要面对种族歧视。一方面被白人认为“不够白”,在学校、职场受到排挤,另一方面又被其他少数族裔认作“白人特权阶级”的一部分,因而找不到在平权运动、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

沉默的巨人

对很多亚裔美国人来说,唯一一个好消息就是随着亚裔人口的增长,他们的话语权也会有所提高。现今亚裔在政治、文化上的失语部分原因是人口太少,无法得到重视。2015年,亚裔人口1800万,仅占美国的6%。但亚裔移民数量近半个世纪以来快速增长,2010年移民人数首次超过西语裔,成为当年最大的移民族群。美国智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由此预测,2065年,亚裔人口将占美国总人口的14%,超过黑人(13%),成为西语裔(24%)之后的第二大少数族裔。

未来几十年,亚裔在美国的话语权会有随着人口增长而显著提高,但是这样一个组成复杂、与其他少数族裔关系微妙的群体如何争取平等权益、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将会是个难题。

(作者为美国《外交政策》撰稿人,2015年耶鲁大学《中国通》杂志“中美关系杰出青年领袖” 之一。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silva.shih@ftchinese.com

Loading

分類: Uncategorized, 丛论资本社会主义, 論壇。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