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回憶 深蓝的思考》第十五节 摘录:
攻擊金門島失利——父辈們從不愿提及的往事
中國軍隊早年的二萬五千裡長征前後,有五次反圍剿戰役,有長征中的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和而後的長征途中的各個戰役,這是共軍傑出的遊擊戰時期的戰例。
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共軍的兵力雖然是國軍兵力的三分之一左 右,剛剛有了可比性。但從那時開始,共軍和國軍的戰鬥中,就沒有重要戰役的失敗和成建制部隊被殲滅的戰例。在解放戰爭中最著名的戰役主要有:蘇中七戰七捷(46 年 7 月)、延安三戰三捷(47 年 3 月)、孟良崮戰役(47 年 5 月)、千裡躍進大別山(47 年 6 月)、濟南戰役(48 年 9 月)、遼沈戰役(臺灣稱遼西會戰)、淮海戰役(臺灣稱徐蚌會戰)、平津戰役(台湾稱平津會戰)和渡江戰役等。 但百戰九十九勝的共軍,在福建廈門的對面——金門島戰役中遇到了“滑鐵盧”。
金門戰役是我小時候在父親的家中辦公室的書櫃裡偷看時就知道的我軍自建軍以來成建制部隊被全殲的最大的敗仗。解放軍在這次戰役中,成建制的三個加強團,十個加強營,共 8736 人全軍覆 沒,登島失敗,當時無一人返還。
金門戰役失利後僅兩天,毛澤東以中央軍委的名義親筆撰寫了 《嚴重注意攻擊金門島失利的教訓》的電文致電第三野戰軍和其他各野戰軍前委。
在我所有的孩童到成年的時期中,我從沒有一次聽我父親談過這一場戰役,也從未聽過他們長輩之間有過關於金門戰役的對話。
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痛的傷疤,尤其就是我父親所在兵團的兄 弟部隊 28 軍的慘痛的一戰,31 軍在這之後就一直駐守在金門的對 面廈門,而我父親從 1950 年至 1969 年就一直駐守在金門的對面。 其中 1959 年至 1969 年在廈門任駐軍最高軍事首長,直到 1970 年 調到福州軍區政治部任副主任,但到 1976 年任福建省軍區司令 員,又重新領導駐守廈門和整個福建海防的軍隊。
在我是小學一年級到初中的少年時期,正好是我父親任廈門 93 師師長的期間,我就已經知道有金門戰役。大學畢业以後, 我主要根據當時的軍內絕密資料對金門戰役做了單向的研究。當時只能在小範圍的戰備教育中引用金門戰役的部分作戰的經驗教訓, 防止驕傲輕敵。這已經是對解放軍內部研究領域的禁區的一個挑戰了。現在看來,越是職業的軍人越要研究自己軍隊的戰敗的歷史,越是要真正了解戰爭的殘酷性,才是一個成熟的軍隊。
為了對這場我從小就一直悄悄關注的敗仗的準確回憶,我又看了一些老材料包括《葉飛回憶錄》、肖鋒的《金門之戰》等; 同時也看了近年來劉亞洲寫的《金門戰役檢討》;上了陸軍 28 軍 網看了《金門戰鬥之後的事》;以及現在方便看到的臺灣方面的資 訊,如《胡璉上將與金門古寧頭大捷》、《金門保衛戰》、《難以 置信的狗屎運——金門古寧頭大捷》等等。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很 想登島實地走一遍。
金門戰役(臺灣方面稱為古寧頭戰役),是解放軍三野 10 兵 團於 1949 年 9 月 19 日至 10 月 27 日進行的漳廈金戰役的一部分。 在漳廈金戰役中,解放軍於 9 月 25 日攻克漳州,於 10 月 7 日奪取廈門,於 10月 24 日至 27 日進攻金門失利。
廈門地區解放軍進攻的基本態勢: 當時葉飛是十兵團司令員,下轄 28、29、31 軍。 31 軍 3 個 師、29 軍 2 個師於 10 月 7 日已解放了廈門和鼓浪嶼,28 軍軍長朱紹清(小學同學朱蓉娜的父親,後調任 31 軍任軍長,而後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因病在上海治療,政委陳美藻在福州負責城市接管, 以當年 33 歲的 28 軍副軍長肖鋒和政治部主任李 曼村組成前線指揮部,統一指揮本軍 4 個團:82 師 244 團、245 團、246 團;84 師 251團。兄弟部隊 29 軍 2 個團:85 師 253 團和
87 師 259 團,共 6 個團。決定在 1949 年 10 月 25 日淩晨對大金門 發起總攻。 進攻的第一梯隊分為三路,左路 244 團 3 個營+246 團第 3 營 共 4 個營為主攻;中路 251 團 3 個營;右路 253 團 3 個營——共 10 個營 8200 多人(平均一個營 7、800 人,均為加強營),船 工、民夫 300 多人。由於船只數量不足,各團都有少量部隊(一至 兩個連)無法登船而留在大陸,244 團團長邢永生因船只不足,為 了多運戰鬥部隊,將原計劃運載 82 師師長鐘賢文的指揮船都要走 了。
師長鐘賢文讓出了船只,準備隨第二梯隊出發。第二梯隊為 245 團 3 個營、246 團余下的 2 個營、259 團 3 個營——共 8 個營 的部隊。由於所有船只都未返回,鐘賢文和第二梯隊的主力成為永 遠都沒有出發的部隊。 大金門島國民黨軍防禦的基本態勢: 金門地區有大金門和小金門兩島,大金門島 124 平方公里,小 金門島(在廈門正對面)15 平方公里,均為國民黨軍占領。 大金門呈啞鈴形,中部狹窄,東西端部寬廣,島長約 20 公里,南北最寬處約 15.5公里,最窄處僅 3 公里。 開戰前金門地區的中華民國軍隊由第 22 兵團司令李良榮指 揮,由 1949 年 8 月任福建省主席兼廈門警備司令,在解放軍 10 月 7 日進攻廈門時棄軍而走並將總部移到金門的湯伯恩督導。戰前兩 個多月的 8 月間,李良榮率部進駐金門,其中兵團部和第 25 軍轄 第 40、45、201 等 3 個師駐守大金門,40 師在大嶝島遭解放軍重 創,已不足一個團,45 師也只有 4 千 5 百人。201 師沒有實戰經 驗,且缺 603 團,有 5 千余人。22 兵團實際兵力 1 萬 4 千余人, 其中 第 5 軍第 200 師 3 千人駐守小金門,1 萬 1 千余人駐守大金 門。蔣介石為了準備金門一戰,決定調胡鏈的 12 兵團換防李良榮 沒有戰鬥力的 22 兵團。
10 月 9 日、10 日,胡璉的第 18 軍軍長高魁元率領第 11 師、 第 118 師從汕頭抵達金門,這兩個師都是下轄 4 個團的加強師,共 計 2 萬余人,主力全部進駐大金門。關鍵是——這支部隊 10 兵團 在進攻前沒有計算在敵守島部隊中。
此時金門地區的駐軍已達近 4 萬人,大金門的駐軍約 3 萬 5 千 人。 包括 8 月 27 日進駐大金門的 22 輛美制 M5A1 輕型坦克。(該 型坦克全重 16.5 噸,1 門 37 毫米炮,1 挺 7.62 毫米高射機槍和 2 挺 7.62 機槍,乘員 4人)。
10 月 22 日晚,陳誠命令已撤離潮汕地區換防金門的胡璉第 12 兵團部和第 19 軍第 18 師、第 45 師、第 196 師 3 個師的 1 萬余人 迅速登陸金門。此時已到達大金門島南部的料羅灣,由於風大浪 高,運輸船無法靠岸,只好在海上拋錨避風。23 日黃昏才開始靠岸登陸。
10 月 24 日晚,在金門之戰即將開始之時上岸的部隊已有 5 個團。
另一關鍵是——10 兵團得知胡璉部隊正在登島是在即將發起總攻前,非但沒有改變進攻決心,而是命令部隊爭取在敵登島前解決 戰鬥。而這個情報並不知道胡鏈早已有 2 個加強師在島上,現在又 有 5 個團已上島。
第 12 兵團司令胡璉於 26 日上午 9 時上岸,於 11 時半接管金 門戰役指揮權,此時國民黨的換防部隊全部到位,但撤防的部隊也未離島,金門地區共有近 5 萬人的陸軍部隊。其中大金門有約 4 萬 5 千人。 另外海軍有:海軍廈門巡防處也於廈門失守後撤至金門,改稱 金門巡防處,共有中榮號、楚觀號、聯錚號、淮安號、南安號、掃 202 號、掃 203 號、炮 15 號、炮 16 號等 9 艘艦艇,負責大金門西 側——即解放軍進攻一側。
空軍有:駐臺中的空軍第 1 大隊,擁有 25 架 B-24 轟炸機和 60 架 FB-26 蚊式戰鬥轟炸機,負責對金門地區的空中支援。
雙方態勢結論的關鍵詞:艱難的渡海作戰,兵力 9 千對 4 萬 5。 從以上軍事部署和戰前作戰準備看,戰鬥還未開始就已分勝負。解放軍在渡海兩棲登陸作戰決定勝負的兵力對比、海空火力支 援、運輸船只和後續支援、情報、天侯、潮汐等所有方面全無勝算。
解放軍在攻島前認為兵力是 1 萬 5 千強兵對 1 萬 2 千散兵,這 個輕敵思想又體現在戰役的戰術制定上。雖然,解放軍的戰鬥力大 大強於對手,而且解放軍的裝備已大有改善,28 軍有相當的部隊已 換成從國民黨軍繳獲的美式裝備,但都改變不了第一梯隊全軍覆沒的結果。
在後來的實際作戰過程中,雖然解放軍實際參戰人數有少量增 加——在所有船只均擱淺被對方炸毀後,10 兵團又組織了兩批象徵 性的增援和一次救援,這些都是無可奈何為了撫平愧疚之心的行 動。這三次行動如下:
1、26 日,246 團團長孫雲秀率領 82 師 246 團第 1 營第 2 連、 以及從全團抽調的 100 多名戰鬥骨幹,共 300 多人,全部配備自動 武器,乘坐僅有的 3 艘船,於 21 時從大嶝島出發,順利在古寧頭 附近海灘登陸。
2、26 日,259 團 3 營代理營長梅鶴年帶領從全營挑選出的 200 名都是來自解放區的老兵(不是解放戰士),用千方百計搜集 到幾條帆船,天黑後從沃頭起航,由於風向有 1 艘船折回,其他船 只上的 100 多人順利登陸,與島上部隊會合。
3、27 日,259 團 1 營教導員李風池率領 2 連約 30 名戰鬥骨幹 乘著 1 艘汽艇來到古寧頭海灘接應傷員後撤,結果上船的人太多, 又逢低潮,船只擱淺動彈不得,李風池和眾多傷員全部被俘。 這三次行動又是沒有一個人返回。
尤其值得一筆的是,作為第二梯隊增援的所有官兵,與第一梯 隊不同,他們都知道已是危局,清楚此行是一去不回,很多人留下 了遺言,做好了犧牲的心理準備,確實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 一去兮不復還!”真實寫照,因為船只有限,一些團、營長都搶著 要去沒有人退縮,視死如歸,令人欽佩!臨行前 246 團孫雲秀團長 把自己的手表和鋼筆送給 28 軍偵察科長張憲章,請他轉告妻子, 如果自己回不來,願意隨軍就隨軍,願意回家就回家,說:“這次我算革命成功了!”
金門戰役的簡要經過如下: 大金門呈啞鈴狀,中間細腰,兩頭大。解放軍作戰方案是從細 腰處登陸,把金門島一分為二,分割穿插迅速消滅。但由於風向和 海潮,所有三路攻擊部隊不僅編隊相互交叉而且的登陸點都向右偏離,實際登陸大多在右側“啞鈴”頭。而右路的 253 團已偏到“啞 鈴”頭的最右側頂尖部位——古寧頭地域。這整個地域是金門守軍 201 師防禦地段。
左路主攻部隊實際進攻的大金門一點紅海灘是敵人的重點防禦 地段,因守軍一個排長 25 日淩晨一點誤踩地雷,部隊過早被發 現,遭受到航渡和搶灘過程中的疾風暴雨般的炮擊、射擊;又遭到 灘頭並非預設而是因修理徹夜未歸的三輛坦克的猛烈襲擊和強大兵 力的反攻擊。從 25 日淩晨零點開始,負責主攻的四個營部隊的主 力僅在三個小時左右就被守軍殲滅。三千多人的主攻部隊登陸後已 剩不足一千,但部隊沒有固守,仍按預定作戰計劃堅決向裡穿插。 這時又遭到數量大為優勢的守軍的反擊和灘頭自認為一點紅陣地已 無法堅守準備撤離的兩輛坦克和守灘部隊正好相遇的夾擊,最後只 剩 700 余人突圍和中路右路部隊會合。 所謂古寧頭之戰是—— 當中路和右路助攻部隊登陸成功,打進去又被打回來的 6 個加 強營的所剩部隊和左路突圍的殘存部隊,以及援軍會合後而固守的 防禦戰,守軍的進攻戰。這片最後的立腳點是右路部隊登陸後在 “啞鈴”最右的頂尖的半島留下一個加強營固守的灘頭陣地。
僅 25 日一天時間,登島的部隊就已損失折半,所余 4000 人左 右——其中左路 700 余人、中路 1200 余人、右路近 2000 人、加上增援的兩支部隊 400 人左右會合在一起。
至 26 日早晨,解放軍 控制著古寧頭半島包括林厝、南山、北山三個村莊和四塊無名高 地,總共約 1.8 平方公里範圍的地區。這是在一個沒有師指揮所在 島上直接指揮的情況下,登島部隊不同編制的兩個師四個團的部 隊,在被潮流飄散被守軍打散的一片混戰中,指揮協調合成了統一 指揮的決戰態勢。
26 日午後,金門守軍在剛上岸的胡璉親自指揮下,第 18 軍、 19 軍為主的部隊在坦克、軍艦和飛機的立體支援下向古寧頭發起攻 擊。守軍在坦克掩護下,步步推進,坦克沖進村落和攜帶火箭筒的 步兵一起逐個轟擊解放軍據守的石頭建築,墻倒屋塌後步兵再沖進 建築逐屋搜索。解放軍死戰不退,幾乎每個建築的得失都經過激烈 爭奪。
當時堅守的部隊無糧、無水、無彈藥補充、眾多傷員和疲勞至 極。但解放軍極其頑強,又有美式槍械包括增援部隊全部攜帶的自動武器。金門守軍陣亡的 3000 余人中相當數量是在古寧頭戰鬥 中。在這個戰鬥中,解放軍以極其弱勢的兵力,背水抵抗以十倍的 守軍,包括坦克、飛機和艦炮的立體打擊,打了一場極其艱苦卓越 的陣地、山地和街巷防禦戰。守軍抱定你不背水我就要背水的拼死 決心堅決進攻。 天黑後,解放軍在島上的五位最高指揮:251 團團長劉天祥、 251 團政委田誌春、253 團團長徐博、253 團政委陳利華和 246 團 團長孫雲秀在一處民房裡舉行作戰會議,他們已經明確知道,不可 能再有後續部隊增援,商討如何應對嚴峻的局面。最後一致決定分 成幾股打遊擊,並利用一切工具設法渡海撤回大陸。並提議由孫雲 秀任總指揮。
最後的結局是,地面海面空中的全面進攻,使最後彈盡糧絕的 1300 名左右的殘余部隊不得不退到灘頭水際,被當成水中的固定目 標掃射,有個守軍軍官打到不忍扣動扳機(電影描述)。27 日拂 曉,最後 400 余人犧牲於灘頭水際,900 余人被俘虜,金門主要戰 役至此結束。27 日上午和中午以後發生的只是在清剿和打掃戰場中 的零星戰鬥。(大陸方面的資料更多顯示金門戰役在 27 日上午 10 時結束,臺灣方面的資料更多顯示在拂曉結束,我取胡鏈和蕭鋒的 說法——《中國軍娃》作者註)
綜合各方面資料,經分析取較可信數據——金門戰役以解放軍 進攻的三批登島部隊、一批救援部隊總共 8736 人加上 350 名民工 全軍覆沒,登島失敗為結局。其中亡近 4000 人,被俘 5000 余人, 除了有 900 余人被遣返回大陸以外,有 2000 名左右的原國民黨軍 隊人員,以及此外的其他俘虜被補回、補入臺灣中華民國軍隊,而 不是最早的解放軍軍內資料顯示的 9000 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金門守軍也付出了亡 3000 余人的代價,而不是最早臺灣中華民國軍內資料顯示的,擊斃俘獲包括肖鋒在內的共軍兩萬多人,以及到現在臺灣官方仍然使用的守軍僅犧牲 1200 人的數字。實際情況是— —短短的 3 天後,小小的金門要處理近 8000 具雙方的屍體。我在網上看到山東鄉親們自發在家鄉為金門戰役的解放軍烈士建立了烈 士陵園,現在的金門島也建有 4500 名守島將士的公墓,金門島曾經是一個人間煉獄。
三年來,橫掃千軍、所向披靡的解放軍在金門的最後的悲壯慘 景,我以劉亞洲的《金門戰役檢討》日記體記載來證明——
“10 月 27 日淩晨前指總指揮蕭鋒給解放軍堅守古寧頭的部隊 發來一封電報(肖鋒回憶錄中時間為 26 日中午——《火红的回憶 深蓝的思考》作者註),全文如下:
‘敬愛的邢永生同志(邢永生在不在古寧頭,許多資料不一 致,多數資料顯示已在前面的戰鬥中負傷被俘《火红的回憶 深蓝的思考》作者註)、孫雲秀同志、劉天祥同志、田誌春同志、徐博同志、陳利華同志並轉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和船工:親愛的同志們,自 10 月 24 日晚二十一時,為了解放祖國東南沿海島嶼,你們乘坐木船戰勝 八九公里的驚濤駭浪,在金門島西北岸十裡海灘實行堅決的突破, 為殲滅蔣介石的殘余潰眾,付出了寶貴的鮮血,不少同志犧牲了年輕的生命。我英勇善戰的人民子弟兵,在後無船只增援的情況下, 血戰兩晝夜,給數量大大超過我軍的敵人以慘重的殺傷,搗毀了敵人很多軍事設施。由於領導錯誤判斷了敵情,我十個戰鬥建制營遭 到失敗,寫下了極其壯烈的史篇。目前還活著的同志們,正抱著有 我無敵的決心,繼續戰鬥。為保存最後一份力量,希望前線指戰員 機動靈活,從島上各個角落,利用敵人或群眾的竹木筏及船只,成 批或單個越海撤回大陸歸建。我們在沿海各地將派出船只、兵力、 火器接應和搶救你們。’
10 月 27 日七時 孫雲秀自殺。
10 月 27 日八時三十分守軍對解放軍古寧頭陣地發起最後總攻,潮水一般的國軍從三個方向湧來。海軍軍艦則繞到古寧頭北面的海上,用重炮向地面炮火射擊不到的死角轟擊。飛機也出動。戰 鬥極為殘酷。守軍每前進一步都得付出重大傷亡。每一間屋子都在爭奪。經各方統計證實,金門戰役守軍共付出了死亡三、四千人的代 價。胡璉感嘆:‘大陸怎得不丟!’又轉口說:‘此之謂十二兵團 之肖子賢孫!’國軍攻擊一座寺廟,廟中有解放軍傷員六名及幾名戰鬥員。傷員強迫戰鬥員撤走。守軍湧進來時,六名傷員同時自盡。在馬祖宮北海岸上,頑強抗擊到最後的解放軍五十名官兵,彈盡後,集體投海。守軍用機槍瘋狂掃射。海面一片殷紅。十時許, 古寧頭陷落。
10 月 27 日十時 肖鋒象一頭狂怒的獅子,在指揮所裡來回走 動。金門戰役是這位老紅軍戰士的第一千三百六十五次戰鬥,也是他最後一次戰鬥,最難忘的一次戰鬥。電臺已經沈寂了。電報隊長 姜從華用顫抖的手在報務日記上記下了時間:10月27日×時×分與登陸部隊失去聯絡。並簽上名字。他說:‘古寧頭在地圖上的代號為312。這個數字我永生不忘了。’兵團撤消戰鬥的命令到 了,指揮員們低頭,抹淚,魚貫走出指揮所。肖鋒命令,我全部炮群對準金門島進行歷時一分鐘的猛烈炮擊。炮聲象春雷般震響。那 隆隆的炮聲是對未归的九千戰友的沈痛哀悼。
10 月 28 日 肖鋒一直佇立海邊,雙眼含淚,凝眸金門。兩天兩 夜過去了,他象尊塑像一動不動,不吃亦不喝。敵機飛來轟炸,警衛員大喊:‘首長,敵機!快躲避!’他依舊不動。一顆炸彈在離他很近的地方爆炸。氣浪掀起他的頭發和衣服。四十年後肖鋒寫道:‘如果這顆炸彈落到我身旁,讓我追隨那些犧牲在金門島上的 戰友,我的心就不會永遠痛苦了。’他盼望著能看到一艘船,看到一個戰友回來,但他全部失望了。1955年授銜時,肖鋒僅被授 予大校軍銜。1961年,由毛澤東特批晉升為少將。他再未帶過 兵,離休前是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副軍級,與他在金門作戰 時職務一模一樣。1991年病逝於北京。葉飛自請處分,但毛澤東原諒了他。他的地位始終未受影響。”
我從各種片段資料整理出解放軍的營團職幹部的最後大致情況 如下:
244 團: 團長兼政委邢永生,傷重被俘,團參謀長:朱斐然被俘時已身負重傷,後下落不明 ,政治部主任孫樹亮,被俘,1950 年 10 月被遣返大陸,後被判處 5 年有期徒刑 。
246 團: 團長孫雲秀,自盡。副團長兼參謀長劉漢斌,陣亡。
251 團: 團長劉天祥,傷重被俘, 政委田誌春,被俘,副團長馬紹堂,被俘,1950 年 10 月被遣返大陸,後被判處 5 年有期徒刑。 參謀長郝越三,陣亡, 政治部主任王學元,陣亡。
253 團: 團長徐博,在金門隱藏近 90 天後被俘, 政委陳利華,下落不明,據說隱藏身份後進入國軍,官至上 校,身份暴露後被槍決。 參謀長王劍秋,被俘。
共計 13 名團職幹部,陣亡 3 人,自盡 1 人,被俘 7人(其中 2 人遣返回大陸被判刑以外,其余 5 名均下落不明),失蹤 2 人。
參戰部隊還有 37 名營職幹部,陣亡 7 人,自盡 2 人,被俘 26 人,失蹤 2 人。其中 6 人遣返回大陸。
臺灣中華民國軍隊幾個高級將領的情況: 高魁元(1907 年 3 月 26 日-),山東嶧縣人。1926 年考入 黃埔軍校第四期,是“古寧頭戰役”戰勝的關鍵人物。之後,先後 擔任臺灣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並晉升陸軍 一級上將,1973 年,蔣經國出任第 9 任行政院長後,再將臨退的高 魁元找回,擔任國防部部長。高魁元是中華民國歷史上年紀最大的國防部長,也是擔任時間最久的國防部長。
李良榮(1906—1967)福建同安人,1906 年 1 月 27 日生, 1924 年 11 月畢業於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退守金門島,任金門防衛司令官,率部取得古寧頭大捷。去臺灣後,仍任金門防衛司 令部司令。曾當選臺灣省第三屆臨時議會議員、第一屆臺灣省議 員、“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57 年後僑居馬來西亞。 並曾任大石水泥公司常務理事兼總經理。1967 年 6 月 2 日因車禍 在馬來西亞逝世。
胡璉(1907—1977)陜西華縣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因金門 古寧頭戰役戰功顯著,而為首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主席,後升任陸軍副總司令。1964 年出使南越,歷時 8 年。回
臺後受聘總統府戰略顧問,晉級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黨七至十一屆 中央委員。1974 年申請附讀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治宋史及近現代史,著有《泛述古寧頭之戰》,《金門憶舊》等。1977 年病卒臺北。
由於同金門有關,另有一人在這裡要提一下——他是現任臺北市長郝龍斌的父親郝柏村: 郝柏村(1919 年 8 月 8 日~),江蘇鹽城人。早年畢業於黃埔軍 校 12 期。1950 年到臺灣後升為炮兵指揮官。1958 年金門炮戰時, 任第 9 師師長,獲蔣介石頒贈“虎”字榮譽旗、四等雲麾勛章。曾在美國陸軍炮校高級班和美國陸軍參謀大學進修。 1977 年任臺灣陸軍總司令、副參謀總長、晉升為陸軍上將。 1981 年任參謀總長,得蔣經國信任,主持警政安全、軍事情報等工 作。 1990 年出任行政院長,1993 年 2 月辭職。後任中國國民黨中 央副主席。 這裡摘抄一段與郝柏村有關的中新網 2010 年 9 月 21 日的報 道: “綜合臺灣媒體報道,20 年前聯手促成兩岸‘金門協議’的臺 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和臺灣紅十字組織會長陳長文,20 日重返從戰 場蛻變成和平議場的金門。郝柏村強調金門在兩岸互動進程中具特殊歷史定位和價值。 據報道,郝柏村曾在小金門擔任師長,20 日之行是近兩年第一 次回到金門。他說,他比金門人更愛、更關心金門,金門從曾落彈 五十萬發的戰場,蛻變為和平的議場,在中華民族史上有它非常重 要的歷史地位。”
最後我再引用劉亞洲將軍(他的岳父李先念是前新四軍將領、 曾任中國國家主席)文章中的最後一段: “52 年前,為了祖國的統一,我英勇人民解放軍九千健兒,義 無反顧地渡海作戰,血灑海疆。壯志未酬,魂魄不滅。我常常在夤 夜聽見他們恨恨的吶喊。由於主帥輕敵,指揮失當,壯士一去不復 返。九千顆不屈的心臟,千載之下,誰與撫平?歷史告訴我們,大方向錯了,縱有萬千忠勇之士,也只能空拋頭顱,淒問長天。金門 之戰是我軍寶貴遺產,忘記過去就意味著再敗。 金門戰役我軍被俘四千余人,其中三千人於 1952 年被臺灣用漁船分批遣返大陸。(作家葉永烈到金門考證為遣返 900 余人。陸軍 28 軍網: 1950 年 7月起,國民黨軍隊將戰俘中年齡較大、受過傷的黨員幹部和一些堅決要求返回大陸的戰士分批遣返,先後於 7 月、10 月和 11 月遣返三批,約 600 人。——《火红的回憶 深蓝的思考》作者 註)這些被遣返的官兵一律被開除黨籍、軍籍,遣返老家種地。一部分人被定為叛徒,判刑。文化大革命中,統統受到批判,縱是農民也不能幸免。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苦戰三天,受苦三十 年。’
1983 年後,為這批苦難將士恢復政策,也不過是補發一點錢物,恢復黨籍,按復員處理軍籍問題。其中不少人由於挨餓、生病、批鬥、年邁等原因,早已不在人世。活著的人都年過七旬,華發飄零。一生也就這麽毀了。助攻團教導員陳之文,被俘後堅貞不屈,在集中營裡組織鬥爭,回大陸後卻被定為叛徒。1983 年,通過復查,為其恢復黨籍,三十余年冤屈得到申張,因興奮過度,心臟病突發,猝死。全村人痛哭,道:‘老陳什麽苦都吃了,什麽罪都 受了,可什麽福也沒享過。命薄啊……’
1989 年 10 月,金門戰役四十周年的時候,葉飛登上廈門雲頂 巖,眺望金門。突然下起了雨。白發蒼蒼的葉飛拒絕家人要他避雨的要求,佇立山頂,任憑雨水將他澆得透濕。隨從們發現,葉飛的雙手在微微顫動。”
雲頂巖觀察所,也有我一段少年時期的記憶。文革期間的 1967 年,我們廈門的家被造反派占領,父親把我們全家轉移到山腳下的 279 團團部,我們住在辛團長家。有一天,我們知道那天父親就在觀察所,我們和媽媽竟然提著一筐海螃蟹,從山腳下一直爬到山頂見到了父親,這是我第一次到雲頂巖的記憶,也是我第一次用如此高倍的望遠鏡看對面的金門。而後在同父親一樣是偵察科長出身的曾任廈門警備區付參謀長的二弟叢培珊陪同下驅車上去了多次,也都是為了看金門。葉飛就是在這所可以看到金門的觀察所旁,觸景生情。
金門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痛,卻是臺灣中華民國軍隊的救 命之戰和功勛之戰,他們專門拍攝了“古寧頭大捷”的電影,古寧頭大捷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得到重用。他們還建立了專門的金門戰史的網站。在 2009 年古寧頭大捷 60 周年慶祝大會上,馬英九去講了話。我建議大陸方面也將金門戰役拍成電影,會有很多看點和思考點。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在百戰九十九勝的勢如破竹的解放戰爭中, 這一敗使解放軍冷靜了下來,在福建前線止住了前進的腳步。今天回想起來,如果金門戰役沒有正好遇上大潮,而造成所有船只不能返回搭載第二梯隊;如果沒有島上的 22 輛坦克派上了用場;如果沒有廣東的胡璉兵團登島;如果先占領小金門,再以小金門為跳板 攻打大金門;如果 10 月 7 日先取金門,後取廈門;如果一上島金門守軍就如在大陸兵敗如山倒的一樣一戰即潰;如果金門順利解 放… 那麽完全有可能不只是 28 軍的三個團,而是整個 28 軍、29 軍和我父親所在的 31 軍,可能還有更多的整軍,在 50 年代的某一 天用幾萬艘漁船進攻臺灣——
如果打臺灣失敗,那將是金門的幾十倍的損失。我重點摘抄的《金門戰役檢討》的部分章節是來自中國軍隊新一代將軍之筆,這些悲壯的場 景,希望能使人們痛思反思。
如果打臺灣打勝了,解放军會留下香港澳門不解放嗎。如果沒有臺灣、香港、澳門的模式、經 驗、資金和一國兩制的示範,中國能有改革的今天嗎,中國或許走了蘇聯的道路。
如果没有朝鲜战争,解放军攻打台湾几乎是百分之百,如果那样我的父母也不可能成家立业,众多我的青梅竹马的同学,或许都没有出生的机会,或者有相当比例的同学…..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沒有那麽多如果。小小的古寧頭是一個讓解放軍和領袖,讓已被激發出革命熱情的人民冷靜下來的戰役。今天已經冷静了七十年,解放軍的失敗使他们牢牢記取了没有海空軍教訓。同時,两岸人民都没有忘記這場改變歷史進程的戰役,都知道這場戰役是奠定了两岸分治七十年的基础。都知道两岸的和平需在中華大義、實力和智慧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