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历史长河在这里汇流》
(Confluence-Cooperation of two great nations)
本历史纪录片已定集名的各集为:
第一集《第三只眼看朝鲜战争的真相——中美战则天下危,中美和则天下安》
第二集《蒙特利公园市中美二战纪念碑》
第三集《第二次中国远征军入缅中美首次全面联合作战》
第四集《中国人民援救美军八十勇士首炸东京——派生七十余年中美感人故事》
第五集《台海八二三炮战面临核战边缘,中美领袖睿智化险为夷》
视频部分由于国内需以其他方式观看,所以不收录于下。
以下是第五集的第7部分文字,图片部分。涉及到作者小学时期。
《汇流》第五集 八二三炮战大事记之七:
八二三炮战补忆
——炮击厦门火车站的争议舆炮战的国际战略舆局部战术分析
关于八二三炮战的停火,坊间传説由于国军使用了超级炮弹,会瞬间让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无氧,所以9月11日一发炮弹致使解放军一个加强营700多官兵阵亡。因为毛泽东误认是国军发射了原子炮弹而决定炮战草草收尾。
恰巧我在回忆录中有说明,我们全家在9月11日在厦门火车站刚下车就遇到炮击,听说有军人伤亡。我并没有得到伤亡的任何具体数字。我的文章被父亲是原中央社社长的阮大正先生引用在他为台湾中时电子报写的八二三纪念文章里,被大陆网友看到。有些网友对厦门火车站是否遭到炮击和炮击程度提出质疑,在此我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查证。
阮大正先生在中時电子报的文章:两岸时花——两岸染血的历史碎片(此文点击率已达170万次)所转我的文章的片段如下:
“我六岁的时候随父亲从南京军事学院回福建闽南陆军31军92师,在厦门火车站下火车时,遇到来自金门岛的炮击,父母带着我和两个弟弟跑向山坳。母亲本想进一个防空洞,父亲一把拉住我们,走向一片树林。边走边对母亲说,这个防空洞太简单,不如山脚安全。后来我才知道,我一岁的时候,时任解放军师参谋长的父亲在朝鲜遇到美国飞机轰炸,只是因为在树林内吸几口香烟,而没有进入马上被炸塌的防空洞而救了一命。从此他又恢复了经常抽烟的习惯,并且不随意进简陋的防空洞。
这一天是1958年9月11日,半个月前这里发生了世界瞩目的厦金8.23炮战。
在这一天,六岁的男童躲过金门的炮火后却不知道自己已处在面临着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威胁的台风眼里。五十年后,当年的六岁男童在美国查找和整理了有关金厦炮战的相关记载。”
“ 这就是我们一家人9月11日到厦门之前一个多月里发生的事情。几个月后我父亲调任守备厦门全岛(含鼓浪屿、大嶝、小嶝岛、乌屿岛、青屿岛)总兵力超万人的有5个团的加强师——31军93师师长,直到10年后父亲调任31军副政委时离开厦门。1959年,我随父母从厦门同安搬到厦门岛内居住。”
大陆方面有部分网友完全否认有炮击厦门火车站的事件,认为大金门任何地方的火炮射程都打不到厦门,我实际测量了有比例尺的地图,其实大金门的12门M1A1型155毫米加农炮(此炮俗称“长脚汤姆”)射程17公里,如果位于离厦门最近的金西是可以打到厦门梧村火车站的,还有小金门呢?这是有的陆友查证不全所致。当然,大陆朋友受不了的与台湾方面视为“神器”的“八寸榴”有关。说是当年“国军”只向厦门岛打了两发这种炮弹,一发落在厦门大学,一发落在厦门站。炮弹爆炸的巨大威力让“共党”以为“国军”动用了核弹,遂吓得半死,赶紧停战。时至今日,如果到金门一游,仍能听到当地导游满怀自豪地“揭秘”。
另外,台湾方面对此次炮击和停战也有着激烈的辩论和不同意见,这也是这些台湾朋友颇有对厦门不瞭解之处。由于事关停战原因这一重大议题,下面我会表达我的分析和意见:
台湾方面的争议,主要来源于两个炮战的回忆录,一是当年由炮兵600群总指挥(即金防炮兵总指挥)在炮战前一星期转任小金门9师师长的郝柏村的《金门炮战日记》,二是由父亲是国军将军的张友骅和时任第600炮群指挥官的严佛元写的《炮击金门实战录》表达了不同资讯。双方都一致认为,9月9日胡琏下达11日炮击厦门火车站的命令,执行炮击任务的是大金门西面的600炮群下属的炮兵第691营的第1连和第2连、炮兵第692营第1连,共12门M1A1型155毫米加农炮(射程17公里)集中向厦门火车站发射了240发炮弹。期间,驻小金门的炮兵第669营M114型155毫米榴弹炮(射程15公里)也曾开火,用以压制解放军炮兵对第691营的反击炮火。
但不同的是,张严两人认为是金防炮指直接指挥的。其中金防部第二处卢处长(卢鄂民上校)说造成敌700馀人兵力死伤殆尽,战果丰硕),并说:「司令官很满意(见民国48年5月砲兵600羣「金门砲战回忆录」)」,卢处长当时根本就没提过「浯村车站」。
他们共同质疑,郝柏村日记当中记载的9月11日胡琏亲自打电话,同意郝柏村将厦门火车站矫正为厦门梧村火车站,并授权郝柏村指挥协调大金门西北面的三个155炮连的炮击和小金门一个155炮营的掩护炮击。他们认为,胡琏没有那么昏庸连什么火车站都分不清楚。郝柏村是贪天功为己有。
由于我在炮战中后期小学时就随父亲住在火车站附近,加上生活在军营中,又专题研究过此专题,所以会有比较接近事实的判断。第一,炮击不可能是由最大射程16.85千米的美制M115型203毫米即八吋榴弹炮所为。时间不对,第一批该型榴弹炮是在1958年9月11日之后的18日午夜运抵金门,之后藏在担任预备队的第69师师指挥所附近,到9月26日才拉上阵地,后用于轰击位于大金门东北方的解放军围头炮兵阵地。而且射程不对,在此位置上该型榴弹炮打不到厦门任何地点。
第二 、此次炮击并无“贪天功为己有”之重,因无一炮打死700官兵之事,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全战伤亡官兵共460人。民兵平民伤亡218人。另外,有关这次炮击的厦门市地方志记载为,“9月11日,15时20分至17时30分(大陆无夏时制),金门国民党军队炮击厦门火车站,炸死两人(其中路内一人),炸坏钢轨18根、货车17辆、道岔两组、枕木50余根、家属宿舍四栋、公寓一栋、公安营房两栋等。”
第三、 由于郝柏村长期担任金防炮兵总指挥,他对厦门较熟悉。通常厦门人都称厦门梧村火车站为厦门火车站,它是厦门客运总站。而厦门货运总站原在靠近内陆的高崎火车站,即现在的厦门国际机场。那里是当时所有大小金门火炮的射程之外。胡琏命令炮击火车站,只能是在大金门离厦门最近的西面和小金门用射程最远155加农炮去打厦门梧村火车站。所以胡琏委托刚离任的金防炮兵总指挥郝柏村节制以及郝柏村的矫正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再稍细説一下当地情况,开过梧村火车站约10分钟就路过我的母校,当年福建高考率第一的厦门一中,厦门一中的旁边是当年的93师师部。再往前开5分钟,就到达虎岩山脚下的当年31军军部。这里如同金门太武山一样,是炮击的死角。炮弹越过山头就打到梧村了。我三年级时的31军子弟小学就在军部旁边,1962年台湾称要反攻大陆,军部后撤同安,我们后撤到江西,就在军部旁上的火车。虎岩山有一个火车隧道,一过就到达海军码头,当年的所有的50吨鱼雷快艇都通过此隧道运到海军码头参战八二三。
有趣的回忆是,当时31军军部离开厦门前,军部和师部的孩子在虎岩山上打石头仗,军部孩子头叫孟东东,师部孩子头是我。我们“诱敌深入”把他们引到师部附近,被当地居民的大孩子们教训了一番,也就是把树枝“战刀”折断而已。后来孟的父亲是我父亲在福建省军区配合最好的司令和政委。我们长大后也成爲好战友。这就象是在炮火中的台湾眷村孩子们一様的大陆军娃。
既然八二三炮战的停战与炮击厦门火车站没有直接关联,那么不以攻占金门为目的的炮战,为什么开战和停战呢。
蒋介石拒绝使用原子弹选项杜勒斯访台离开后,蒋介石决定与北京接触。蒋氏父子秘密派人传话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如果大陆持续炮击,台湾不得不自外岛撤军,中国就有分裂之虞。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把金门当成台湾与大陆连系的枢纽,在这点上双方似乎默契一致。
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发布《再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双日停火”且单日也不一定炮击,给守军补给时间。此后自1958年8月23日开始的台海危机便在打打停停的情况下,逐渐冷却下来。
金门炮战之后二年(1960年),因艾森豪威尔访台解放军又发动六一七炮战、六一九炮战,发射炮弹十几万发。尔后采“单打双不打”方式陆续打炮,主要是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为止。
1965年的8.6海战,这是一次最后让国共军队在海峡中线海上休战的战役。国民党海军的450吨猎潜舰章江号和1250吨扫雷舰剑门号被击沉以后(国军亡170人,被俘33人),为国军海上和小股登陆大陆的军事行为画上了句号。
这次不大的海上战役极大的震动了蒋介石,国军实行高度无线电静默的“海啸一号”行动的两艘军舰,被最大只有125吨的共军有充分准备的一群小炮艇“蚁食”,说明共军的沿海雷达已经覆盖全部海域。从此之后,国共军队的海空实力逐渐接近,最终使蒋公梦断回乡路。
离海战现场最近的南澳岛果老山海军雷达站,是我当兵工作过的地方。因为在这次海战三年后的1968年12月,我参军到执行这次海战任务的海军汕头水警区。后来的海军副司令当年指挥8.6海战的海上总指挥孔照年(山东人),69年时是汕头水警区司令员。我的两个同是军娃的战友(31军刘军长和厦门水警区张副司令之子)被分配到在那个海战中被授予“海上先锋艇”的战斗英雄麦贤得所在的611艇当兵。此艇至今已经过四次换装,成为导弹快艇,从照片上看,除了换装导弹发射架以外,原来前甲板上的裸露炮身的双管37炮已经换成全封闭的自动填弹的机关炮。
前国军中将,立法委员帅化民认为,那时美军在海峡的存在同时也是在监视控制国军的行动。美军在中美建交前,随军顾问从配备到营级单位退到师级单位再到全部撤离,美军最终撤出了在台南的核武器设施和全部顾问团。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正式划上了句号。
8.23炮战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一生中两人间的最后一次最大的政治和军事博弈,双方都已几乎拿到了被人送给的筹码——美苏的核武器,作为中国人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没有用尽筹码。
毛泽东和蒋介石一生中经历了多少重大事件,他们具有超人的意志力。但到了晚年耄耄老者之时,生命之轴都被最后的“三根稻草”压断——
蒋介石:1965年8.6海战、1969年阳明山车祸、1971年退出联合国,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
毛泽东: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1971年林彪事件、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这是后话。
有不少观点对8.23的输赢多有评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作为领导人的两者都没有输:毛泽东有限度的“亮剑”,测试了西方阵营的底线,走到核战争的边缘,既向美苏显示了中国的战力,又没有影响自己和平发展的大计,随后自己发展了核武器,稳固了中国今后几十年在世界的地位。蒋介石只用金门还没用到台湾就把美国有限度的拉进来,既赫阻了大陆,也没有挑起苏美核战和与大陆的决战,稳固了台湾在今后几十年的安全。两人都“玩”到了即将大战的极致点,都准确的止了步。
据维基百科的记载,双方公布的战果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记录:击落国民党军空军战斗机18架、击伤19架,俘飞行员3名,而解放军被击落、击伤飞机11架,损失鱼雷艇3艘、伤1艘。击沉敌舰艇7艘、击伤17艘,击毁水陆两用输送车14辆、缴获1辆,摧毁工事327处, 汽车9辆,雷达、电台7部,各种火炮30余门,毙伤国军中将以下官兵千余人。解放军被击毁火炮32门、汽车8辆,伤亡官兵460余员、民兵群众218名。
中华民国方面记录:在一百余次大小炮战中,解放军被击毁野(高)炮221门、炮位86处、炮兵掩体21座,油弹储存所17座、各型车辆96部、兵营4座,国军只损野(高)炮14门、油弹库1处、码头栈埠2处;双方海军18次大战,国军与共军损失为2:108(含击沉共军机帆船86条);双方空军10次大战,国军与共军损失为2:32。目前金门菜刀大卖到现在,其所用的钢材就来自当年打来的47万枚炮弹。
我根据有关记载整理推算,金门守军在8月23日当天,伤亡300余人,其中亡92人;8月24日“台生”号被击沉亡200余人。据当时驻守小金门的9师师长郝柏村透露,仅小金门在整个炮战期间,伤亡1000余人,亡300余人。以此推算,在整个炮战期间国民党军官兵亡超过600余人,伤亡官兵在2000人左右。金门守军则是把12万发炮弹从金门打到了厦门沿海地区,造成解放军伤亡官兵460余员、民兵群众218名。大小金门的永久性工事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有人说,厦门是小旧金山。其实,旧金山象厦门一样非常美,但没有厦门有玩头有看头。我出生在厦门江头的陆军31军174野战医院,由于厦门的巨大变化,我根本找不到旧时的地址,其中那个美丽的岛中之湖——厦门员当湖,是我父亲主政时围海形成的。厦门还在变,她的自然景色太多,现代建设太多。有网络的今天,只要你想看厦门,完全用不着我在这介绍。请记住,厦门——“中华大厦之门”,她的对面是金门——与美国“金门大桥”同名不同姓。
我曾站在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上遐想,美国旧金山海湾如此壮阔,厦门海湾显得小一点,因为没有包括到金门海峡和料罗湾。我幻想有一天,在金厦海峡的某一个制高点上,俯瞰比旧金山海湾更广袤的整个金厦海湾和厦门、金门岛,俯看在金厦之间的一座象征两岸永久和平的“金门大桥”,比旧金山“金门大桥”更雄伟的Xiamen Golden Gate Bridge.
那时,在金门岛的桥头上摆放上大陆当年最大的炮,在厦门岛的桥头上摆放上金门当年最大的炮作为纪念标志。两岸最高当局下令封存所有互相对峙的火炮等待浇铸、逐批融化后去制造厦门“金门大桥”的特殊纪念品——金门大桥菜刀。菜刀每面浇铸着2个凸面烫金头像:毛泽东和蒋介石;实现建桥那年的大陆和台湾的领导人。菜刀标明:制造原料是两岸曾经对峙的炮身,制造单位是“厦门金门大桥管理处”。我相信,此菜刀一定高价热卖,会赚回几个大桥。
希望有一天两岸的专家能一起来作规划,总体设计时不要忽视了要有一个象旧金山金门大桥一样的登高远眺海湾、两岸和大桥的制高点,这一制高点虽然难找,但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峡景观,是必须的。这里将为台湾海峡陆上通道——厦门-金门-澎湖-台湾——预设了世界级的海滨风光和桥头堡:中华大厦的和平之门、妈祖子孙的黄金之门。
推荐参考资讯
大陆:沉卫平《八二三炮击金门》,大刘白羽《万炮震金门》。李显荣《炮击金门——战略思维之经典之作》
台湾:国防部《八二三金门炮战炮击经过之档桉》等,郝柏村《八二三炮战日记》、张志豪《金门八二三炮战之研究》、张友骅《炮击金门实战录》
美国国家档桉馆National Archivers of United States:金门战役史料之资料库建置教育解说应用。
美国兰德Halperin 《1958年台湾海峡的危机——文件证明的历史》
台湾电影:《八二三炮战》
大陆电影:《英雄小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