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華父辈所在之國民革命軍52軍軍史

陳耀華父辈所在之國民革命軍52軍軍史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從1937年於陝西咸陽成軍至1989年在台北裁撤。但是該軍的骨幹部隊第二師有更久的歷史,第二師的前身是源自於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第一團。1925年春,教導第一團在第一次東征淡水、棉湖、興寧之後,與教導第二團合編而成黨軍第一旅(旅長何應欽),1925年8月,黨軍第一旅與教導第三團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一師(師長何應欽),1926年5月第一師在廣東潮安與粵軍第十四師(師長馮軼裴)互換兩個團,其中教導第一團與第十四師第四十團對調,1928年10月於安徽蚌埠,第十四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師(師長顧祝同),從教導第一團至第二師成立初期,這隻部隊曾經參與了東征、北伐、中原大戰、豫鄂皖大別山區進攻共軍根據地作戰。[1]

第五十二軍的另一骨幹部隊第二十五師前身是成立於1929年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軍官教育團,同年6月,軍官教育團改番號為教導第二師(師長張治中)第二旅,1931年1月教導第二師改為第四師,師長徐庭瑤,第二旅新番號為第十一旅。1932年3月,第十一旅改制為第四師獨立旅(旅長關麟徵),1933年1月,獨立旅在攻克紅軍安徽金家寨基地後,於安徽蚌埠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徵。[2]

1933年3月日軍侵犯熱河承德,第二十五師急調長城古北口防禦,第二師(師長黃杰)也調至河北密雲支援,參加長城戰役[3]此時,這兩師與第八十三師(師長劉戡)短暫組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

長城戰役第十七軍官兵陣亡逾萬人。[4],之後第十七軍建制撤消,1935年2月第二師補充旅參加了川北截擊紅軍,而1936年3月第二十五師在山西與共軍作戰,4月3日在三交鎮擊斃共軍將領劉志丹(共軍方面資料稱死因不明)。[5]在關麟徵帶領下,第二十五師在山西造成紅軍很大困擾,善於運動戰的表現,也贏得「千里駒」的美名。

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第五十二軍於咸陽編成,旋移防河北保定隸屬第一戰區,軍長關麟徵。下轄第二師,師長鄭洞國;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6]該軍組成後,參加平漢路北段作戰。1938年,該軍轉進至魯南,參加徐州會戰,在台兒莊戰役中表現出色,頗受好評(關麟徵軍長因功晉升中將,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記大功一次,第二師和第二十五師各發獎金一萬元)。同年7月參加武漢會戰外圍的江西瑞昌戰役,同年9月,關麟徵升任第三十二軍團軍團長。張耀明繼任軍長,趙公武任副軍長。同年10月,第一九五師(師長梁愷,由河南保安團隊編成)加入第五十二軍建制。[7]

1938年11月,第五十二軍在接下來的中國抗日戰爭中,隸屬第九戰區,守衛湘北新墻河防線,與日軍隔河對峙達九個月久,接著在1939年9月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戰役,

1940年秋天,日軍進駐法屬越南後,第五十二軍調防雲南南部,防止日軍攻擊滇南。

在國軍接受美援後,第五十二軍成為半美械部隊〔三個師裝備一個美式輕裝步兵師的武器配備,師炮兵營配備七五山炮,非美式制式的105榴炮,且僅有第二師有師山炮營,共12門山炮;並混用國產武器〕。

雖然第五十二軍從此是半美械部隊,但和全美械部隊差異很大,劉玉章在國共內戰東北戰場初期北寧路戰役時,看到石覺統帥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就發現第五十二軍的「裝備與軍容,均不如友軍遠甚」。[8]

抗戰勝利後,由滇南駐地赴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後從海防由美軍船運秦皇島,一路沿北寧鐵路經長城攻入東北,擊敗林彪部接收瀋陽,1946年3月攻擊撫順,4月兩次進攻本溪,與程世才率領的三縱、四縱作戰,收復本溪。1946年10月開始安東戰役,與共軍在摩天嶺血戰,打開進軍安東的門戶。接著第二師得到情報,知道安東空虛,大膽長驅直入,取下鳳凰城、安東,直抵鴨綠江北岸。[9]1946年11月新開嶺戰役,第二十五師被共軍全殲,師長李正誼等三千餘人被俘,兩千餘人陣亡,戰後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團第一營營長梁鳳彩在草河口收容突圍官兵,五天後收容兩千五百餘人。[10]12月2日第一九五師攻入通化

1947年5月東北保安司令部決定縮小防線,棄守安東、吉林、通化等地,第五十二軍回到瀋陽附近整補,1947年8月,第一九五師脫離第五十二軍建制,並擴編為新五軍。

重建後的第二十五師(欠第七十三團)在1948年2月鞍山戰鬥遭共軍第四、第六縱隊與南滿獨立第一師合圍,激戰14日之後全師覆沒,師長胡晉生被俘。相較於第二十五師,同時期在劉玉章率領下的第二師,兵隨將轉,是東北野戰軍的好敵手。但是從1947年冬開始,第五十二軍的前後兩任軍長梁愷覃異之領導無方,外加部隊遭分割使用,除了第二十五師主力守衛鞍山遭滅之外,暫編第五十四師(師長謝代蒸)守遼陽,暫編第五十八師(師長王家善)守營口,軍部與第二師在瀋陽,各自孤立的下場是分被別東北野戰軍擊破,而第二師鞭長莫及無法救援。[11]1948年3月發生了影響第五十二軍之後命運的人事變動,劉玉章終於升任第六任軍長,並以第七十三團為基礎再次重建第二十五師,另外也恢復暫編第五十四師(後改調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軍建制,於錦州覆滅)。

在1948年9月遼瀋戰役開始時,經國民政府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許可,第五十二軍未隨廖耀湘兵團西進解錦州之圍,反而南下搶佔出海口,從瀋陽出發,「徒步機動,祇花了兩天半時間,走了三百華里,到達營口」,[12]「快動猛打」擊敗守衛共軍,對比之下西進廖兵團,以機械化之師,外加行軍初期並無大軍阻斷,卻「每天行進竟不到二十華里」。[13]1948年10月營口戰鬥中,和東北野戰軍(詹才芳指揮)七縱、八縱、九縱和南滿獨立二師作戰,雙方互有傷亡,10月31日開始進行敵前海上撤退,第二師部份部隊因宣懷輪意外起火,而葬身火窟。[14]另外掩護撤退的後衛部隊幾乎全滅,軍長劉玉章率第五十二軍軍部及直屬部隊,第二十五師一部共一萬多人撤至葫蘆島,到11月5日止收容第二師殘部(郭永侯程達張晴光團所屬官兵搭乘漁船陸續抵達),[15]敵前海上撤退雖可以算是成功,但是可以預期的是輜重幾乎全失,後來再船運至江南常州整補。[16]

回顧內戰東北戰場,第五十二軍除了第二十五師先後兩次慘敗之外,與東北野戰軍交手勝多敗少,但再多的戰術勝利也無法彌補國府戰略上的錯誤。

1949年5月上海戰役期間,第五十二軍於月浦之戰造成共軍重大損失。[17]1949年5月27日,在軍長劉玉章率領下,先撤到舟山,後至臺灣,同年6月再到澎湖,是以完全建制能保持戰力來臺之部隊,雖然如此,實際上全軍上下大約只從上海撤出一萬人。[18]後來陸軍先後將首都榮譽團士兵、第七補訓總隊第二團、第七十三軍殘部撥補第五十二軍充實戰力。[19]

1954年7月1日,在臺陸軍實施大規模的整編,第五十二軍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與抗戰時期的李彌第八軍毫無關係),1956年更動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軍[20]1976年先更動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九軍[21]。1989年軍級單位裁撤,時駐地為台北。來臺後也少有實戰經驗,但第八軍軍部輪調至金門時,曾經歷1954年9月3日砲戰、10月5日砲戰與1955年1月2日砲戰。[22]

1955年11月以後,軍部所屬師級部隊不再固定,軍建制部隊僅為軍司令部及軍直屬部隊[23]。第二師番號後來變更為第三十三師、第三三三師,代號為埔光部隊,素有「天下第一師」稱號(因第一師覆滅未撤退來臺);第二十五師變為第三十四師、第二三四師,代號為長城部隊;兩師皆為國軍主力。

1997年7月1日至2001年6月30日,實施「精實案」師級單位裁撤後,留下8個師級指揮機構(第三十三、三十四師為其中兩個),聯兵旅成為高階戰術單位,埔光部隊(黃埔之光)保有一旅:第二九八旅,改代號埔傳部隊;長城部隊(紀念長城戰役古北口之役)保有一旅:第二百旅,改代號古北部隊。2004年1月實施「精進案」,裁撤師級指揮機構,2013年4月1日,第二百旅再次更換番號為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代號回復為長城部隊。2013年7月1日,第二九八旅更換番號為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三三三旅,代號回復為埔光部隊。

歷任軍長從成軍至撤臺初期為關麟徵張耀明趙公武梁愷覃異之劉玉章郭永

在臺歷任軍長依序為侯程達張光智田樹樟郝柏村、胥立勛、丁恩元、張道一、張振遠、蔣仲苓、夏超、梁鳳彩、李君志、柏隆櫃羅本立、黃世忠、王文燮、張前廣、張光錦、梁世銳。

組織與主官異動[编辑]

成軍至內戰上海戰役前:

1937年7月(駐地陝西咸陽):軍長關麟徵,副軍長張耀明。第二師師長鄭洞國,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1933年至1935年間第二師、第二十五師原屬第十七軍)
1938年10月:軍長張耀明,副軍長趙公武。第二師師長趙公武,第二十五師師長張漢初,第一九五師師長梁愷(新調入,由河南保安團編成)。
1943年2月(駐地雲南):軍長趙公武,副軍長梁愷。第二師師長劉玉章,第二十五師師長姚國俊,第一九五師師長鄭明新。
1945年8月(駐地雲南文山):軍長趙公武,副軍長梁愷。第二師師長劉玉章,第二十五師師長劉世懋,第一九五師師長陳林達。
1947年6月(東北):軍長梁愷,副軍長劉玉章、鄭明新。第二師師長劉玉章,第二十五師師長胡晉生,暫編第五十八師師長王家善(由原滿洲國軍改編)。第一九五師調離第五十二軍建制,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五軍
1948年3月(東北):軍長劉玉章,副軍長平爾鳴。第二師師長平爾鳴,第二十五師師長李運成,暫編第五十四師師長黃建墉(暫編第五十八師投共,重建暫編第五十四師調入第五十二軍建制)。
1949年4月(上海):軍長劉玉章,副軍長李運成。第二師師長郭永,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有洪,第二九六師師長劉梓皋(暫編第五十四師後改調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軍建制,於錦州覆滅,第二九六師在第五十二軍撤至葫蘆島時調入)。

1949年5月25日,第五十二軍由由上海撤向舟山群島後:

1950年7月(中壢):軍長劉玉章。轄第二師師長郭永、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有洪、第四十師師長張文博。
1954年7月(金門):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郭永。轄第三十三師〔第二師與第四十師之一部改編〕師長侯程達、第三十四師〔第二十五師與第四十師之一部改編〕師長張文博、第六十八師〔第三三九師改編〕師長汪奉曾。
1956年6月(台北樹林):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郭永。轄第三十三師師長杭世騏、第五十七師師長陳德煌、第五十八師師長孫竹筠。
1976年1月(馬祖):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軍長梁鳳彩。轄第三十七師師長葉昌育、第五十三師師長孫建功、第六十五師師長程邦治。
1976年8月(台北):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九軍,軍長李君志。轄第三三三師師長陶光遠、第一二七師師長葉昌育、第二八四師師長何清中。
1989年7月(台北):第六十九軍司令部裁撤〔陸精七號案〕,軍長梁世銳。
(转录於维基百科)

4,363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本篇發表於 Uncategorized。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