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竞相讨好中国,欧洲为经济利益妥协价值观 STEVEN ERLANGER 2015年10月23日

英德竞相讨好中国,欧洲为经济利益妥协价值观

周三,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伦敦唐宁街10号。

Suzanne Plunkett/Reuters

周三,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伦敦唐宁街10号。

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的访问充分表现出,随着欧洲各国竞相从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中获益,这些国家在如何减少强调人权和安全问题。

自2012年以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和其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一直在减弱公开批评中国政治、军事和人权问题的声音。过去几天习近平在英国访问期间,卡梅伦和奥斯本一直在强调增加贸易和投资怎样可以为英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是,在欧洲,因与中国做生意的诱惑而改变计划的不仅限于英国,包括欧洲经济强国德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有这种考虑。柏林也一直在努力讨好北京,德国政府对中国国内的人权问题以及中国在亚洲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几乎没有发表过任何抨击。

德国充满活力的经济建立在先进工业品、尤其是汽车的出口之上,德国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经济增长有关,中国目前是德国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法国。

据德国政府数据,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在2014年达到了745亿欧元(约合6千亿人民币),几乎是欧盟对华出口总额的一半。据欧盟委员会,欧盟的对华出口总额为1647亿欧元。(欧盟从中国的进口总额为3025亿欧元。)

德国一些有政治影响力的大公司尤其与中国紧密相关。比如大众汽车,这家公司在最近承认柴油排放标准作弊之前,有近65%的利润来自中国。还有拥有梅赛德斯品牌的戴姆勒公司,在中国也有很大的投资,其在中国的销售量最近由于习近平打击腐败和送豪华礼物的运动受到一些损伤。

从现实意义来看,英国目前推出的与中国关系的“黄金时代”(卡梅伦的说法)是与德国的直接竞争,也是在较小程度上与法国的竞争,法国是一直更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的国家。

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占欧盟对华出口总额的45%,远高于英国的10%和法国的9%。德国是除芬兰外的、与北京有贸易顺差的唯一欧盟国家。与此相比,英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远远高于欧盟五大经济体中的其他国家,约为114亿欧元。

尤其是在奥斯本眼里,英国作为一个贸易国家的未来,是与崛起和富裕的中国联系在一起的。他在为北京唱赞歌上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如他所说,他甚至“在对华关系上冒了点险”,访问了动荡的新疆地区,那里的维吾尔族独立分子受到北京中央政府的打压。

奥斯本说,英国希望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佳合作伙伴”,尽管中国经济正在放缓,而且他还试图证明这一点,这让华盛顿沮丧甚至愤怒,特别是在习近平加强了打击异见人士和审查互联网力度的时候。

和俄罗斯一样,中国也把欧盟看作是一个人为的政治实体,因此中国强调与欧盟各国的双边关系,有时还唆使一国与另一国作对。

德国也一直不能超越把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在其他欧洲人之上的做法。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在去年与中国就出口廉价太阳能电池板或“倾销”征收关税的争议上,德国的做法损害了欧盟委员会的立场。德国并不是唯一的反对国,但其做法在为太阳能电池板设定最低价格的谈判结果出来之前,削弱了欧盟委员会的谈判立场。

还有人指责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出于经济利益,淡化人权问题,而且她访华时,总必不可少地带上德国企业的高层代表。

但她在非经济问题上一直比英国更直言不讳。德国对中国比英国更重要,而且鉴于其历史,德国在中国的人权滥用等问题上,并未完全保持沉默,但德国的批评很少发表在公开场合。2014年习近平在柏林作重大访问时,曾称赞北京和柏林是“亚洲和欧洲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

默克尔向记者介绍她与中国领导人的对话时,必会包括有关人权问题的至少名义上的讨论,也有关网络安全、以及中国黑客侵犯德国公司问题的讨论。

但她也已经降低了自己的调子。她曾在2007年与达赖喇嘛见面,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据《明镜周刊》,她在此后的多年中,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私下表达批评意见,也一直未对异见人士作出多少公开表态,为此,她赢得了中国官方的英文喉舌《环球时报》的称赞。

《环球时报》在2012年写道,“在欧洲领导人中,默克尔曾带头与达赖喇嘛见面。德国在全球政治中有能力领导一种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德国不应该把自己埋没在旧欧洲中。”

默克尔去年访问北京时(那是她自2005年以来的第七次访华),曾在一所大学发表一篇措辞谨慎的演讲,其中提到柏林墙的倒塌,以及“自由对话”的必要性,她还指出,德国与中国一直保持着有关人权问题的讨论。但是,这种讨论与欧盟与中国的类似讨论一样,未能产少多少实质性的结果。

去年,在回应默克尔时,中国总理李克强当即指出中国和德国都是“黑客袭击的受害者”,显然指的是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曝光的美国网络间谍针对中国和德国的行动。

在某些人权案例中,协同努力发挥了帮助作用,比如欧洲共同呼吁中国释放异见者、艺术家艾未未。但之后,英国驻华大使馆拒绝向艾未未签发前往英国的签证,其理由令人怀疑,因为那段时间习近平也会在英国。艾未未对此提出抗议,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最后英国做出让步并道了歉

艾未未本周告诉天空新闻(Sky News),“英国首相之前就曾将人权问题放在一边,这是非常糟糕的战略,而且也非常不好看,因为这肯定不能代表英国人民。”

弗朗索瓦·戈德芒(François Godement)是研究中国问题的法国专家,他去年12月为研究机构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撰写了一篇文章,呼吁欧盟在人权问题上采取更加统一的步调。他说,欧盟在这方面的薄弱环节,来自于“中国对其经济影响力的运用,欧洲目前的信心危机,以及着眼于距离欧洲更近的地缘政治担忧,把中国人权问题挤到了一边”。

他指出,卡特琳·钦佐巴赫(Katrin Kinzelbach)在2014年的研究报告《欧盟与中国的人权对话:静默外交及其局限》(The E.U.’s Human Rights Dialogue With China: Quiet Diplomacy and Its Limits)中,记录了欧洲应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失败。该报告描述了静默外交以及中国的积极抵制,包括在最后一分钟取消会议,在北京的一场人权对话开始当天处决了一名男子——该男子的案件曾被布鲁塞尔方面提起。

“钦佐巴赫提出了一个困难的问题——欧洲的静默外交在哪里产生了影响。”戈德芒写道,这指的是欧洲在价值观和经济权宜之间不断做出的妥协。

她引用一位欧洲参与者的解释说:“就我所知,欧盟并未对结果提出要求,”还说,“这仅仅是一个我们表示关切的场合。”

2,278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本篇發表於 fht, Uncategorized。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