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曾参与“淞沪最精彩一仗”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2015-08-06

淞沪抗战旅长后人来沪,欲寻找父亲当年上战场的老照片

父亲曾参与“淞沪最精彩一仗”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2015-08-06

image

彭隆望展示自己父亲当年的照片。 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淞沪抗战发生时,彭隆望只是八岁的孩子,他永远也忘不了父亲对自己的教诲,为国效忠。参加淞沪抗战时,当地报纸曾给他的父亲彭戢光拍下了两张珍贵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他于前几年在上海获得翻版,近日,现年87岁的彭老先生专程从苏州来沪,寻觅父亲的另一张抗战老照片。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家有少将  

  父亲指挥作战照片上报纸 全家人围观

  淞沪抗战已过去78年了,但对彭隆望来说,此战终生难忘。彭隆望的父亲彭戢光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时任主力部队36师108旅少将旅长,曾率领4000多人在一线战场和日寇拼杀。

  彭隆望清楚地记得,那时,报纸上不断报道淞沪抗战的战况,有一张画报上还刊登了父亲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照片。“当时全家人围着画报看,姑妈还特地指着照片上穿着军装、头戴钢盔、腰挎手枪的父亲,此时他正挥手指挥部队进攻,英姿飒爽。这个情景已过去78年了,但仍记忆犹新。”

  “当时,全家人都知道这是一场生死搏斗,风险非常大。父亲到底能不能安全回家,成了一个大问号。一家人都在担心他的生命安全。祖母和母亲更是整天烧香拜佛,全家都笼罩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盼望着他能胜利归来。”那时的彭隆望虽说只有8岁,在这种气氛下,也学会关心时事,向大人问这问那。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中国军队阵地发动进攻,抗战初期规模浩大的会战由此开始,8月17日,彭戢光率部从原来驻防的西安奉命调往上海,被任命为第九集团军36师108旅旅长。

  年岁大了以后,彭隆望才逐渐懂得这场战争的意义。有一次,父亲向别人谈到这次战争的惨烈时说:“打到后来,不要说士兵我不认识了,就是军官也大多不认识了。”

  彭隆望解释说,一般部队在那样惨烈的拼搏中,大约一星期就要撤下去休整补充,有的甚至四五天就要换防。当时36师(师长宋希濂)、87师(师长王敬久)、88师(师长孙元良)这三个师是国民政府警卫军,是德国顾问协助训练而且具有德式装备的中国最精锐的部队。这三个师从8月13日开始战斗一直打到11月撤退,和日军硬拼了三个月。“为什么打这样久呢?听说原因之一是接受了法国顾问的意见:‘这三个师具备与敌作战的良好经验,伤亡虽大,但可以尽量保留老兵,不宜将整个部队撤下整补。’因此他们采取在战场补充兵员的办法,来补充的部队到达后先由排长以上军官参观、学习,熟悉地形和敌情,接着班长和优秀士兵也来学习参观,然后整排整连地补充,正式参加战斗。但由于死伤太重,36师经过了四次补充,补充人员12000余人,可见战斗的残酷了。”

  为什么死伤这样大呢?彭隆望分析说,首先从武器方面来看,双方在军事装备上差距很大。其次,上海地区水网密集,我军要构筑战壕或防御工事很难,挖掘下去,几十公分就是水,许多士兵整天泡在水里进行防御,从总的形势对比来看对中国是不利的。

  经典一役  

  攻入汇山码头一战 堪比四行仓库一役

  彭隆望介绍说,8·13淞沪抗战爆发时36师驻防西安,13日晚,接到最高当局指示“火速开赴上海参战”,同时命令沿途一切车辆让路,日夜兼行,经过沿途各站如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地。老百姓知道军队是去参加淞沪保卫战的,每站人山人海,高呼口号,鼓掌送行。纷纷将慰劳的饼干、糖果、罐头、香烟等争相掷进火车窗口。16日到达,17日即进入引翔阵地投入战斗。

  “我父亲后来接到进攻敌海军陆战队占领的汇山码头的任务。目的是阻止日军在虹口的增援部队登陆,并驱赶敌军到黄浦江畔以集中歼灭之。这是由我父亲直接指挥的战斗。20日对进攻路线及地形进行侦查,21日晚12点发起攻击。沿途穿过唐山路、熙华德路。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两个路口交叉点的日军,构筑了防御工事,并利用高层建筑物居高临下对我军的地面进攻部队进行俯射,阻止我军前进相持一个多小时。” 彭隆望说。

  当时担任主攻的是彭戢光所属108旅的216团。团长胡家骥平日战斗作风就勇猛顽强,他带领部队,为争取时间,提出“不怕一切牺牲,突破敌人炮火前进”,展开了逐屋逐巷的争夺战。

  翻开一本有关淞沪抗战的书籍,其中对当时的战况有详细的记载:216团冲锋在前,一名贴身卫士胡正林光荣牺牲,另一名喻威东身中二弹,胡团长五处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穿过东熙华德路、百姓汇路直逼汇山码头,残留的日军支援不住,争相逃窜到外滩的外白渡桥向桥南英军投降,我军乘胜追击直抵汇山码头,日军紧闭铁栅门死守,我军当时缺乏摧毁坚固铁栅门的武器,进攻受阻。这时胡团长首先爬上铁门,士兵相继跟进,冲入了码头和守敌面对面的拼杀,但这时,停在江面上的敌舰集中火力向我军轰击,我军侧面受到严重威胁,很多官兵壮烈殉国。我军对码头附近之地进行扫荡后奉命撤出阵地。

  “听我父亲说日本人凶得很,抗战初期,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精神好,武器也比我们好。那时,我们一个连只有三挺轻机关枪,子弹开一发打一发,机关枪打着还会卡弹。”据彭隆望介绍,这一战我军死伤570多人,而日军也付出了死伤400余人的代价。当时我军进入上海仅仅三天就采取主动进攻,并攻入敌海军陆战队阵地,予以重创,打破了敌人污蔑的“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的谎言,在当时来说,全军士气为之一振,此战也与谢晋元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一战一起享誉抗战史。据宋希濂师长说,“这是我师在淞沪打得最精彩、最激烈的一仗”。当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仗。

  儿时亲历
  读小学时天天有轰炸 在防空洞度童年

  “日本侵略让千百万中国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我还不满十岁就随家逃难,当时日军飞机到处轰炸,我在重庆读小学时天天有飞机来轰炸,成天在防空洞里度过,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彭隆望回忆说。

  有一次回家途中,正好遇到敌机轰炸,在重庆附近的化龙桥边他亲眼目睹无数房屋坍塌、到处都是死尸。还有一次回家,重庆被炸得到处是断垣残壁,几乎被炸平了,这次他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我是在抗战中长大的孩子,亲眼目睹日军的残暴,所以从小对日本军国主义就特别恨,也要感谢父亲从小就对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彭老先生回忆说,有时父亲出题目要他写作文,希望他以“立志”、“诚实做人”为题结合当时沦陷区的人民家破人亡的现实写文章。长大成人后的彭隆望也以为国捐躯为荣,成为一名军人。

  近年来,彭隆望特别思念自己的父亲,联想到小时候看到过的父亲打仗的照片,希望将两张老照片找出来。他拜托表妹夫为自己留意。一次在鲁迅纪念馆的时候看到了其中的一张照片。表妹夫赶紧给彭隆望打电话,称名字和脸都能对上。据彭隆望介绍,“这张照片是我地下党抗战画报的记者在淞沪会战战场拍下来的,这张照片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时在上海展出。记载的是1937年8·13上海凇沪战役的场景,中间举手者就是我的父亲彭戢光。我们提出能否把底片给我们,后来,展览主办方将照片的翻印件给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人作为留念。”

  近日,彭隆望再次来到上海图书馆,希望找到父亲的另一张照片,照片中父亲守在一座桥边。也希望好心人能提供一些线索。

3,68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本篇發表於 History, Uncategorized。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